Bar Plot Box Plot Heatmap Histgram Line Chart Map Pie Chart Radar Chart Scatter Plot Treemap 像这样的教程应该有很多了,但为了自己查阅起来方便,我决定自己也写一个。这里我会尽量多的用到各种theme和palette,省得每次绘图还要一个一个试,看哪个好看(通过这个过程,我可能体验到了女生出门前挑衣服的感觉)。 先把需要用到的包载入: library(tidyverse) library(ggthemes) Bar Plot 直条图应该是最常见的了,在心理学论文中用到直条图时,一般都是把自变量放到x轴上,因变量放到y轴上,然后再添加误差条: iris %>% group_by(Species) %>% summarise(avg_sl = mean(Sepal.Length), se = sqrt(sd(Sepal.Length)/n())) %>% ggplot(aes(Species, avg_sl, fill = Species)) + geom_col(width = .5) + geom_errorbar(aes(ymin = avg_sl - se, ymax = avg_sl + se),width = .3) + scale_y_continuous(expand = c(0, 0)) + scale_fill_brewer(palette = 'Set2') + labs(y = 'Sepal.

Continue reading

大概是去年的这个时间,我在一个名叫Data Is Beautiful的reddit论坛上看到了一张Rick and Morty的分集评分热力图,就想用R把它重复出来。当时水平还不怎么样,只能画个大概出来,很多细节都不知道该如何呈现;前几个月,又重新尝试了下,大部分细节都知道该如何实现了,但还是差一点;这里再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完全重复出来,毕竟这张图应该就是用R画的。 图是这样的: 首先,还是先把需要用到的包载入: library(tidyverse) 然后载入数据: rm <- read_csv("rick & morty.csv") %>% mutate_at(vars(Episode, Season), as.factor) 载入数据的时候,为方便后面的绘图,顺便把集数和季数两个变量改成了因子型。具体的数据是这样的: rm ## # A tibble: 31 x 3 ## Episode Season Rating ## <fct> <fct> <dbl> ## 1 1 1 8.1 ## 2 2 1 8.7 ## 3 3 1 8.4 ## 4 4 1 8.6 ## 5 5 1 8.9 ## 6 6 1 9 ## 7 7 1 8.

Continue reading

关于动画的刻板印象

前段时间带孩子去看了《金龟子》动画大电影,感觉很无趣。我原以为其身为童年回忆,来到屏幕,面对长幼两辈,必有看点,没想到竟演出如此幼稚之戏!看了几分钟之后,我就开始玩手机了。坐我前面的也是一对父子,动画放了一半的时候,孩子问了他爸爸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他问:“爸爸,你怎么不看啊?”孩子显然是很喜欢这部动画的,希望他爸爸也跟他一起看,但这动画实在无法勾起我们的兴趣。电影结束回到家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难道这部动画真的没办法制作成老少咸宜的吗?是出于什么原因,导致这部本来可以通过卖情怀让成年人也产生兴趣的动画最终只是一部低龄向动画?我想,原因不外乎在我们国家对于动画一直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即,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 小时候就经常听到大人们说,“你看谁谁谁,真是没出息,这么大了还看动画片。”我关于“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一刻板印象应该就是那个时候形成的。不过,虽然有这么个刻板印象,我还是从小看到了大(别说,也确实没什么出息),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我并没有体验到“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一点,不过大了之后,我从来不看国产动画就是了(除了陪孩子看《喜羊羊》《熊出没》之类的动画,不过说起来,好像连我家孩子也很少看这两部动画了),即便现在国产动画天天“崛起”,我也一丁点不想看。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关于动画的刻板印象在之前的基础之上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国产动画是给小孩子看的”。 中学时一直在在追漫画《神兵玄奇》,后来听说要改编成动画了,挺激动的,谁知道改编成了《神兵小将》。这部时不时会有少儿不宜场景的成人向漫画到底经过了怎样的反向魔改才成为低龄向动画的?还是之前那个疑问,这部动画难道就不能通过适当的删改,制作成全年龄的吗?带着这种疑问,我试图去知网上寻找答案,我在检索处输入了“动画”一词,第一个匹配的关键词是“幼儿”,第二个是“身心发展”,看起来这一刻板印象确实是挺普遍的,连搞学术的人都这么认为了。我最终没能在知网上找到答案,所以我决定自己来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下探究。 首先,我要确定两件事情: 关于动画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刻板印象? 如果存在的话,这一刻板印象是仅限于我们国家,还是全都这样? 要进行验证的话,首先要有相关的数据。虽然我平常关于动画的信息会参考IMDB和MAL,但要完成这一任务,显然还是豆瓣更合适。我试图在豆瓣网站上爬取我所需要的信息,但折腾了一上午才发现,我所掌握的那一点点爬虫技术根本就无法爬取我所需要的数据,于是我就在网上找了一份现成的(早知道就不折腾了)。这份数据是2016年的,还算比较新,内容也完全符合我的需要。其次,要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关于哪些动画是代表性的,每个人肯定都有不同的看法,可能不会有特定的原型,所以这里我先用豆瓣上的评价人数为指标来评定动画的代表性,评价人数越多,就说明其越具有代表性。另外,要拿国产动画和国外动画进行对比,但实际上所谓的国外动画,主要就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三个国家的动画数量占了全部动画数量的81.4%),所以后面只挑了这三个地区的数据。 先载入要用到的包: library(tidyverse) # 清洗数据及可视化 library(here) # 设置数据路径 library(knitr) # 呈现更好看的表格 library(kableExtra) # 同上 然后来看一下这份数据: douban <- read_csv(here('content', 'post', 'data', '180214-douban.csv')) head(douban, 10) %>% kable() %>% kable_styling(bootstrap_options = 'striped', font_size = 12) %>% scroll_box(width = '100%') 评分 名字 投票人数 类型 产地 上映时间 时长 年代 是否连续剧 集数 看过 待看 7.

Continue reading

Author's picture

孟祥良

R语言爱好者, 心理学专业硕士 & FGO休闲玩家